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2013年12月31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理事会暨片组长会议
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12月5日上午,由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承办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理事会暨片组长会议在科学会堂召开。学校党委副书记吴晋生出席了会议,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18所高校的档案馆馆长参加了会议。
协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张伟与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周桂发分别主持了会议,吴晋生副书记首先代表学校对理事与组长们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他充分肯定了学校档案工作在传承校园文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档案工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社会。
随后,与会理事与片组长们就协会工作情况及所在地会员学校活动情况进行了通报与交流;协商确定2014年协会换届选举大会的会议时间、承办单位、下一届理事候选人产生方案等相关事宜;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如何理清思路,与时俱进,持续发挥协会作用等问题。
会议期间,馆长们参观了档案馆和校史馆,他们高度赞扬档案馆新馆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馆舍整洁,并对该馆在现有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承担校史馆建设,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取得良好成绩表示赞赏。 (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11月28日上午,武汉大学校史馆在樱顶老图书馆门前举行开馆仪式。
校党委书记韩进、校长李晓红、校务委员会主任李健、王世杰老校长之女王秋华等为校史馆揭牌。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主持开馆仪式。老校友皮公亮及武汉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出席。
校党委书记韩进致辞,祝贺校史馆开馆并阐述了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接着,王秋华回顾了她在珞珈山上的成长岁月及老校长王世杰对武汉大学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并祝愿武汉大学越来越好。最后,韩进和李晓红为校史馆学生讲解员颁发聘书。
校史馆一楼保留了举办“珞珈讲坛”的功能,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武汉大学宣传短片,负一楼、四楼和五楼为校史展区,分为通史展和专题展两部分,负一楼“百年沧桑”主要展示2000年合校前的校史,五楼“世纪华章”主要展示合校后的校史,四楼为专题展览,分杰出大师、英才辈出、校园建筑三大板块。全馆运用了陈列展示艺术和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再现了武汉大学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至今120年来艰苦卓绝的办学历程和辉煌的办学成就,以及期间涌现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
12月7日,法国总理让·马克·埃罗一行来访,埃罗总理在校史馆发表演讲。总理夫人布里吉特·埃罗、法国前总理、5位部长级官员、法国驻华大使、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校长李晓红、常务副校长冯友梅以及近200名学子共同聆听演讲。
李晓红在校史馆贵宾室与埃罗总理夫妇进行简短交流,他陪同总理登上校史馆讲台并致欢迎辞,介绍了武大与法国的交流合作历程,并表示武汉大学将与更多法国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友好合作。他说,武大与法国的交流可追溯到1896年自强学堂时期,深入合作则始于1980年。武大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和法国交流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高校之一,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巴黎七大等40余所法国高校、医院和研究机构保持着深入合作。迄今为止,武大已培养上万名精通法语的专业人才,一大批教师为中法两国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武大有10名教师获法国政府颁发的各类荣誉奖章,5名在武大工作的法国教师先后获湖北省“编钟奖”。
随后,埃罗总理登台,用法语发表演讲。回顾中法合作的渊源,他说:“1964年,戴高乐将军以法国名义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决定。”谈及中法当今的国际责任,他指出,中国经历了深远改革,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绩,目前已发展为第二经济体,正承担着与之相符的国家责任,和法国一同迎接当今世界三大挑战:维持和平与稳定;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保护地球。他呼吁,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各国共同努力下解决;而年轻学子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要有解决这些难题的抱负和决心。说到法语学习,埃罗说,法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也是全球五大通用语言,“现场这么多武大学生精通法语,我认为,这是我们深入理解、共同分享、沟通交流的基础。”埃罗说,“许多法国人也热衷于学习中国的文明、历史和精髓,法国政府对此十分鼓励。”他引用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指出我们要珍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推动和平事业。
11月4日上午,由湖北省档案局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湖北省高校档案工作现场会在学校校史馆隆重举行。
湖北省档案局局长熊承家、副局长吴绪成、尹达,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党委副书记吴晋生及省档案局和学校相关部处的负责人出席了这次会议。湖北省高校档案馆(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由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尹达主持,杨宗凯校长致开幕词。杨校长强调,学校档案是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学校文化传承的脉络留存,关系到学校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杨校长还用实例阐述了学校档案馆在校史的研究和编撰、校史馆的筹办和开放、知校爱校教育等方面发挥的独特功能,学校档案和档案工作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杨校长同时指出,学校档案是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载体,应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精神,谋求档案事业的兴旺发达。
杨校长致词后,与会人员在党委副书记吴晋生的陪同下参观了档案馆和校史馆,大家对两馆建设和我校档案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参观结束后,与会人员再次来到校史馆继续会议典型发言议程。
在典型发言中,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张伟馆长汇报了学校档案工作在依法治档、以法管档、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档案队伍建设、档案利用服务及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搭建交流平台等方面的成绩;武汉大学档案馆涂上飙馆长着重介绍了武汉大学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方面的成绩及建议;武汉东湖学院档案馆欧阳慭馆长介绍了东湖学院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
随后,湖北省档案局副局长吴绪成作了主题发言。吴局长说,湖北省档案局高度重视高校档案工作,这次档案工作现场会是首次在高校举行。吴局长在发言中全面总结了湖北省高校档案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高校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进一步提高高校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各项举措。
最后,湖北省档案局长熊承家作了总结发言,熊局长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华中师范大学档案工作领导体制健全、馆藏资源丰富;档案保管规范有序;档案利用效果显著,特别是在学校110周年校庆中担当校史展建设重任;档案馆建设位置好、标准高、功能全,成为全省高校档案馆的形象工程与标志性工程。
熊承家局长同时对高校档案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建设高水平档案馆,积极推进学校档案事业发展;二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注重民生档案建设;三是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四是开展多渠道的档案利用工作,服务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五是努力提升档案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
与会人员表示,通过大会发言,会议交流及现场参观考察,很有收获与启发,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12月11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李希来到同济大学考察调研。在考察调研期间,李希先参观了同济大学校史馆。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祖翼陪同并亲自讲解。市委副秘书长彭沉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傅爱明、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虞丽娟和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锦明陪同参观。
周祖翼首先介绍了同济大学的创办人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博士;重点介绍了同济大学在百年校庆时采集学校在沪、浙、赣、桂、滇、川等省办学旧址的土壤做成的泥土柱“同济足迹”,寓意“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随后,在二楼和三楼的校史展厅,周祖翼向李希一行人介绍了同济大学建校105年以来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成就,重点介绍了中德合办、同济国立、历次西迁、院系调整等学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李国豪、冯至、宗白华、吴孟超等杰出校友,并在世博专题馆参观了由同济大学团队提出的世博规划模型,介绍了同济大学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陪同参观的还有同济大学党办、宣传部、档案馆、校史馆等单位负责人。 (同济大学档案馆)
华中科技大学档案工作获湖北省档案局
档案工作绩效考核检查组好评
2013年12月5日,湖北省档案局于劲松副处长、刘红副处长等专家一行三人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档案馆王根发馆长组成的档案工作绩效考核检查组,来到学校档案馆进行2013年档案工作绩效考核检查。档案馆江洪洋馆长、严少锋副馆长和范智新副馆长出席了此次评审会议。
检查组认真听取了江洪洋馆长对学校档案工作的专题汇报,查阅了相关佐证材料,实地查看了库房,检查了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安全情况。一致认为学校的档案规范管理工作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档案管理逐步完善,档案基础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档案利用成效显著,档案编研工作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检查组对我校今后档案工作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要求,希望我校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加强档案安全保管工作,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协作组组长单位的优势、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会议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馆舍面积严重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
“上海高校历史建筑与大学文化”学术研讨会
在同济大学召开
作为上海市社联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高校历史建筑与大学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1月15日下午在同济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上海市档案学会高校档案专业委员会和同济大学主办,同济大学档案馆承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副校长郑惠强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上海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上海市档案学会副会长朱金铃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市社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来自全市高校档案系统的专家学者近100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主持。
郑惠强指出,大学校园里的一幢幢建筑,作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足迹和一代代学子的成长,也承载着广大师生对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和精神寄托。尤其是一些优秀历史建筑,早已超越了提供人们活动空间的功能,承载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今天我们专题研讨“高校优秀历史建筑与大学文化建设”显得格外有意义,必将对大学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朱金铃在讲话中指出,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对大学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短命”的建筑也不少。建筑应该传承城市的文化底蕴,特别是象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很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保留下来,对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档案工作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研究历史建筑和文化精神方面有所作为。
薛理勇、卢永毅、章华明、娄承浩等来自历史、建筑、规划、档案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上海高校历史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上海高校历史空间及历史建筑的特征认识与遗产保护、上海高校历史建筑因缘、上海高等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等发表演讲。高校历史建筑保护和研究有望被列为档案工作范畴。本次研讨会收到研究论文40余篇,并将以《上海高校建筑文化》为名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研讨会就历史建筑的认定,如何拓展高校档案工作的范畴,加强档案编研,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达成共识。会议强调,把高校优秀历史建筑当作“实物档案”,把优秀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工作相结合,拓宽了档案工作的视野和范畴,做到了档案工作和学术研究尤其是关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及利用相结合,拓展了档案工作的平台和领域,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档案工作“通过服务中心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的自我定位。
研讨会期间,与会者还就“暨南大学上海遗址保护和利用”的课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大家认为,暨南大学是我国最早的华侨大学,在上海的遗址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的华侨大学教育的遗址,值得重视。据悉,暨南大学原址位于普陀区真如镇杨家桥地区,虽然周边已经拆迁,发展房地产,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该校的科学馆已经被保存下来,但相关保护工作仍需要继续关注。 (同济大学档案馆)
2013年11月18日上午,同济大学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吴新智院士回母校“寻根”,来到同济大学档案馆,档案馆老师对吴院士进行了访谈。
吴新智院士1946年至1947年在同济大学新生院学习,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杰出的古人类学家。在访谈中,他回忆了当年随父亲调动工作,从武汉来到上海并考取同济大学,进入新生院学习的经历。
据吴院士介绍,那时候,同济刚从四川李庄回迁上海,学校校舍极为分散,新生院在黑山路181号的老图书馆(现同济中学老大楼),男生宿舍在长海路174号老博物馆(现长海医院影像楼),学生每天需在两栋楼之间穿过大片农田往返上课。在访谈中,吴院士还回忆了当年的老师和同学,尤其是德籍教师给他们上德语课的情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以后从事古人类学研究阅读德文资料打下了基础。
最后,同济大学档案馆老师向吴院士赠送了他在同济就读时的同学录和成绩单复制件。看到自己当年的成绩,吴院士非常高兴,他感慨,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些档案,感谢母校一直保留着这些珍贵的档案。 (同济大学档案馆)
12月5日下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档案馆馆长周桂发的带领下,清华大学档案馆馆长顾良飞、中山大学档案馆馆长吕雅璐、吉林大学档案馆馆长刘远、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常辽华、中南大学档案馆馆长贺志军、中国科技大学档案馆副馆长方黑虎、东南大学档案馆馆长苏卫平、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馆长饶永、兰州大学档案馆馆长王秋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文慧、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王飞雁、武汉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李兆荣、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张伟、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馆长喻世红、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馆长周晓林、陕西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苟亚锋一行18人到华中科技大学校史馆及武汉大学校史馆考察交流。(秘书处)
10月30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袁继军副馆长和交大医学院刘军馆长率档案馆同仁一行二十余人,来到同济大学档案馆考察交流。10月31日下午,云南财经大学档案馆王志梅副馆长率队来同济大学档案馆调研。通过交流,同行间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了解了兄弟院校的发展情况,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同济大学档案馆)
11月21日至22日,同济大学档案馆朱大章馆长带领校史馆全体人员赴武汉高校调研,访问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校档案馆和校史馆,重点就校史研究和展示、档案资源建设和内部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同济大学档案馆)
12月4日,中山大学档案馆吕雅璐馆长率馆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来同济大学档案馆考察调研。两馆领导就目前高校档案存在的热点问题广泛交流了意见,特别是在争取资源、档案信息化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档案服务利用新模式以及档案校史的编研工作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并参观了同济大学档案馆数字化加工基地和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档案馆库房。(同济大学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