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部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协会简报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协会简报 > 正文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简报第106期

发布时间:2015-09-15来源: 点击:

第一百零六期

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2015年9月9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七届二次理事会暨片组长

会议纪要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七届二次理事会暨片组长会议于2015年5月28日至30日在吉林大学召开,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和片组长共15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协会理事长朱大章主持。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直属高校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研究与部署了新形式下协会开展各项工作的形式与内容;交流了各片组活动经验。

清华大学原馆长顾良飞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理事,增补清华大学馆长范宝龙为理事。(秘书处)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第四组档案信息化建设交流会在东南大学召开

2015年4月24日,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第四组共计14所高校的档案馆领导在东南大学召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交流会,东南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刘京南同志出席会议致辞。协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协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档案馆馆长吕雅璐、协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张伟、协会副秘书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文慧、协会副秘书长、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等协会理事会成员均出席了会议。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东南大学档案馆馆长钱杰生分别主持会议。

刘京南副书记首先向与会者介绍了东南大学近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并肯定了学校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所做的工作,刘书记在致辞中指出,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现代化档案馆的一个重要象征。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成为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希望通过直属高校协作组这一平台,相互交流和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促进协合组各高校档案工作的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协会理事长朱大章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重庆大学档案馆馆长助理、计算机博士喻玲做了精彩的工作报告。

这次会议除了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交流研讨外,还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如何加强档案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就教育部出台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档案工作意见提出很多建议。(东南大学档案馆)

东南大学档案馆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

2015年2月16日,一项由东南大学档案馆完成的项目:“档案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测试软件”,由国家版权局授予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档案从业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测试软件”由测试管理系统和题库两部分组成。测试系统采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B/S结构,软件设计技术使用了比较先进、成熟的多层架构设计,系统分为五层:WebUI(web界面层)、BLL(业务逻辑层)、DAL(数据访问层)、Model(对象模型层)、Common(公共层),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本测试系统功能包括:用户管理、题库管理、试卷模板管理(组卷功能)、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在线学习功能、在线考试功能、统计、考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分析、信息反馈管理等模块。

2014年5月和6月,江苏省高校档案研究会利用该系统网络分别组织了在宁高校和江苏省高校档案馆的会员参加的“南京高校举行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江苏高校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均取得圆满成功。(东南大学档案馆)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档案寻根,接力梦想——500份毕业证寻找主人》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

2015年6月9日上午,第二批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和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评选揭晓仪式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举行。由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选送申报的《档案寻根,接力梦想——500份毕业证寻找主人(公关传播活动)》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

2014年7月,档案馆发现1937年至1949年期间500份学校前身大夏、光华大学未被领走的毕业证书。依据本次档案的重大发现,档案馆实施启动《档案寻根,接力梦想:500份毕业证寻找主人》公关传播策划活动,在上海和全国寻找未领取毕业证书校友。“档案寻根”消息一经发布,《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上海电视台等纷纷用头版或专题予以报道。此后,档案馆与上海青年报社合作,进一步将此项活动推向高潮。经新华社、和中新社、人民网、东方网等主流媒体传播,“档案寻根”活动在申城和全国迅速发酵。2014年11月12日,档案馆举办“大夏光华毕业证书补行颁发仪式”,向11位校友和家属代表颁发了闪烁历史光芒等毕业证书,圆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毕业梦。持续三个多月的公关传播活动,获得了来自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真诚赞誉,诠释档案在密切联系和增进校友与母校的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践行了“为民服务”的宗旨,促进了公众对档案馆和档案价值对认同,提升了社会对档案资源对关注,为档案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方法。

评审委员会对档案馆报送的公关传播活动的评价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的“档案寻根接力梦想”项目,非常令人感动,是华东师大500份毕业证书寻找主人的一项重大的宣传和推广,极具社会影响力。

据悉,第二批档案文献遗产与优秀档案文化传播项目由上海市档案局组织评审,时间范围是以2013—2014年内,依托档案信息资源开展的文化活动和开发的文化产品。本市知名专家学者与文化人士吴建中、赵丽宏等组成的评委会经初审、复审、终审三轮遴选产生了最终结果。(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杨婷)

中南大学数字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升级

日前,由中南大学档案技术研究所自主研究设计,并拥有软件著作权,联合企业开发的中南大学数字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V2.0正式上线运行,在V1.0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全面优化和改进,改善用户体验,简化操作步骤等,完全实现了“传统业务方式向网络化、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和流程化的方式转变,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以在电脑前办理所有档案业务”,档案馆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至此,档案馆所有档案服务业务全部改进为当天办结,特别是出国资料翻译由以前的10个工作日取件逐步提升为当天取件,工作效率提升非常显著,也迎得了师生好评。

改进后的数字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将档案用户分为个人业务用户、校内对公用户、机构认证用户;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群体自动对六大类业务(档案查阅、档案证明、出国翻译、档案外借、学历认证、学生档案)进行筛选;对每一类业务进行向导式的线性选择,使用户操作更为便捷;系统根据档案类别设计了不同的需求提问,使得用户需求更完整清晰的展示给工作人员。另外,为了维护档案的严肃性、真实性、凭证性,所有档案馆出具的档案证明、出国翻译等档案件等都采用条码管理、防伪纸张、统一版式进行规范,每一份档案件均具备唯一标识,难以仿造,且复印和扫描无效,提高了安全系数。特别是校内对公用户通过校园信息门户认证后便可查询档案全文数据库,在获得授权后在电脑上阅读电子档案。

中南大学数字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一年接待档案用户近万人次。通过随机对办理档案业务的用户进行调查:91%的用户认为“非常方便”。数字档案馆公共服务平台是我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又一成果,是数字档案馆面向用户的门户,给用户带来便捷,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技术培训,档案馆工作人员转变观念,克服困难,逐步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这也是档案馆配合学校改革,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方式。也是我校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构建档案资源服务体系,提升档案远程服务能力的重大举措。

据悉,中南大学档案馆、档案技术研究所将加强档案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要主动迎接大数据和移动终端应用的发展需要,在保障档案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档案远程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学校师生和社会服务。

(中南大学档案技术研究所向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荣获学校2014年度“消防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4年,在学校党委和主管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消防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广泛宣传“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扎实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积极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不断强化逐级防火责任制,确保档案馆全年安全稳定无事故,圆满完成了消防工作目标任务,荣获学校2014年度消防安全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另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42届校友亲属向学校捐赠史料

2015年4月2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42届校友刘毓文先生毕业证书捐赠仪式在学校档案馆举行。刘毓文先生之子刘志刚先生捐赠毕业证书,校档案馆有关负责人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

刘毓文校友的“国立西北农学院毕业证”颁发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毕业证书内容完整、信息齐全,证书正面清楚地标注着学生毕业编号、学生贷款记录、中华民国印花税票等信息,背面有学生贷款偿还办法等信息。档案馆将认真做好该档案资料收藏的后续工作,充分发挥其重要史料的价值。今后档案馆将加大宣传力度,希望有更多校友及后代、收藏家,捐赠学校校史档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曹德奎安聪娥)

中国矿业大学举办2015年文书归档工作培训

2015年3月27日,中国矿业大学召开了2015年全校档案工作培训会议,各学院、部、处、室及各有关单位兼职档案人员70余人参加了培训,会议由档案馆馆长周晓林主持。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已正式实现对接,这是今年文书归档工作的一个新情况,也是此次培训的重点。档案馆业务指导部主任贾玲进行了文书归档工作培训,重点讲解了文书归档工作主要内容和流程,归档范围的界定和保管期限的划分,以及归档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档案馆信息技术部主任李月娥现场演示了新版档案管理软件,并详细讲解了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周晓林馆长对2015年文书归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做好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服务。

(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贾玲)

兰州大学召开2015年档案工作会议

2015年6月9日,兰州大学2015年档案工作会议在科学馆报告厅召开。各机关处室、直属单位分管文档及办公室工作领导、各学院行政副院长、各中层单位办公室主任、归档人员约14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图书馆与直属单位党委书记刘佛军主持,副校长安黎哲出席会议并讲话。

安黎哲指出,档案是丰富兰大内涵、讲好兰大故事、培育兰大品格、增强爱校荣校氛围的重要资源,更是传承萃英文化、发扬兰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校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凭证和重要参考。安黎哲肯定了近年来我校档案馆及各中层单位专兼职档案人员为档案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针对今后工作,安黎哲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认清形势,把握大局,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加强领导,营造环境,努力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档案馆副馆长段小平总结了2011年以来我校档案工作发展情况,阐述了2015年及今后档案工作努力方向和计划。会议对化学化工学院等8个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和田丽萍等20名档案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审计处张宏军、公共卫生学院包文文代表获奖人员做了交流发言。

会议还采用视频形式进行了“档案整理与归档”专题培训,发放了《兰州大学部门档案类目设置、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兰州大学本科教学秘书归档说明》、《兰州大学研究生教学秘书归档说明》、《档案知识宣传手册》等材料。(兰州大学档案馆)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2015年度档案、年鉴工作业务培训

2015年4月9日、10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校史党史办公室)先后在闵行校区、中山北路校区举办了2015年度档案、年鉴工作业务培训,机关、院系和直属单位档案、年鉴工作人员80余人参加培训。档案馆馆长兼校史党史办公室主任汤涛在培训会上作了《档案工作与我们的任务》动员讲话。

汤涛从2014年档案馆“一张毕业证书”引发的媒体风暴入手,从佐证、参考、货币、情感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档案的价值。分享了档案馆通过事件策划、档案校史图书出版、专题展览等途径传播档案校史文化的经验。

档案馆收集指导室主任冯珺作了档案业务培训。她从档案的概念、作用、类别、属性、基本组成单位等方面讲解了档案的常识,从档案意识的养成、档案收集的总原则、档案收集的依据、档案收集的方法、档案收集的工作流程、档案收集的质量要求,以及档案收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归档业务培训,并现场演示了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操作。

校史党史办公室副主任林雨平作了年鉴工作业务培训。她从年鉴的概念、年鉴工作的意义阐述了年鉴工作的常识,着重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年鉴》的框架和特点,年鉴撰写中的内容要求、条目要求,学校各单位年鉴撰稿的职责与范围等内容,并对2014年度年鉴工作报送情况进行了总结。

在培训中,档案馆还印发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工作手册》、《年鉴撰稿手册》、《归档指南》、《2014年媒体中的华东师大档案馆》等材料,系统整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十三种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华东师范大学档案管理办法》等具体实施的档案管理规章,使档案工作更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武汉理工大学召开第二次档案工作委员会会议

2015年5月29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第二次档案工作委员会会议在第二会议室召开,校长张清杰,副校长严新平,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档案馆有关人员列席。会议由严新平副校长主持。

会上,委员们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文件。档案馆馆长李兆荣汇报了学校第一次档案工作会(2012年召开)以来学校档案工作情况,分析了学校档案工作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关工作建议和今后工作的发展目标。在听取了档案馆馆长的汇报后,各委员对学校档案工作予以肯定,也对今后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和档案业务的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主任、校长张清杰对档案馆在条件艰苦、投入较少的情况下取得非常好的成绩感到欣慰,对全校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张校长指出,档案工作的水平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学校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体现着学校对办学历史、文化积淀和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十三五”期间档案馆馆库及办公用房至少要实现相对集中,档案数字化建设要纳入学校数字化建设整体规划,纳入数字化建设专项,要研究学校档案工作考核体系,要加强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学校第二次档案工作委员会会议的召开,必将对开创学校档案工作新局面起指导和推动作用。(武汉理工大学档案馆)

同济大学档案馆举行“档案馆开放日”活动

2015年6月2日下午,同济大学2015年“档案日”宣传系列活动之一——“档案馆开放日”举行。学校部分单位的档案员前来档案馆参加相关活动,了解档案馆工作的最新动态。

同济大学档案馆的老师对参与活动的部门档案员表示热烈欢迎,陪同他们参观了档案馆库房。档案馆的老师陆续向大家详细介绍了智能电动密集架、光盘柜、自动灭火系统、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门禁照明联动系统等的功能和用途,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同济大学档案馆在库房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果。最后,部门档案员们还参观了特藏室,琳琅满目的实物藏品和捐赠档案让大家充分领略了同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博得参观者的阵阵惊叹。

活动结束后,部门档案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开放日”活动,无形中增加了对所从事的归档工作的自豪感,表示今后一定会更加积极配合档案馆,把控好档案工作的前端控制环节,将预立卷工作做得更好。(同济大学档案馆)

天津大学档案馆举办《那些年不能忘记的人和事——抗战烽火中的北洋大学档案展》

2015年6月9日,正值第三个“国际档案日”,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更好地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天津大学档案馆在北洋广场举办了以“热烈庆祝国际档案日,弘扬巍巍北洋家国情”为主题的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活动时间为6月9日至11日。

活动展览标题为《那些年不能忘记的人和事——抗战烽火中的北洋大学档案展》,内容包括:“九一八”之后北洋师生的爱国运动图片;天津沦陷后北洋大学西迁陕西的艰辛历程;为抵抗外敌入侵北洋大学牺牲的革命烈士、北洋大学被日寇蹂躏校园及损失的珍贵照片、统计;抗战期间北洋师生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照片,以此记述北洋历史,传承北洋精神。

活动首日,档案馆还发行明信片《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百廿年校址变迁图集》,一套十枚,分别展现了天津大学各个历史时期的校址变迁。同时,在北洋广场安排了现场有奖答题,师生踊跃参加活动赢取明信片。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新浪微博在线上开展拍照微信转发有奖活动,前二十名转发者奖励明信片。

档案馆线上线下的多重立体式宣传,深受师生的欢迎,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校史发展历程,而且提高了师生的档案意识,营造了社会关心、关注和支持档案工作的氛围。 (天津大学档案馆)

《风雨同舟•学脉赓续——国立中山大学与私立岭南大学历史图片展》正式启动

2015年5月28日下午,《风雨同舟•学脉赓续——国立中山大学与私立岭南大学历史图片展》启动仪式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梁球琚堂顺利举行。中山大学副校长颜光美教授,中山大学前副校长、岭南大学广州校友会主席李宝健,岭南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原岭南大学校友及校内其他部门师生代表出席了启动仪式。

颜光美副校长为启动仪式致辞,他指出校史展览和校史文化教育,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宏扬学校优良传统、展示学校办学成就的重要途径。这次校史展览,通过与境外高校的合作,既扩大了中山大学的对外影响,也充分展现了中山大学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展览通过回顾两校的校史和交流、合作史,促进两校学生以史为鉴、共圆中国梦的理想。现在正处于香港各界需要和国内进一步融合的时候,举办这样的图片展览,对两校的青年学生进行很好的校史、合作史和渊源史的教育,意义深远。

此次展览共分为岁月如歌、源远流长、志同道合、悬壶济世、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师出同源和殊途同归八个主题,有不少史料是首次披露,再现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岭南大学的发展变迁、校园风貌、师生生活和共赴国难等历史场景。

本次图片展是中山大学庆祝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之一,得到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岭南学院的大力支持,由中山大学档案馆、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与香港岭南大学图书馆合作完成。展览将在梁球琚堂持续到6月8日,之后将到其他校区陆续展出,中山大学历史文化展示平台(http://record.sysu.edu.cn)将同步进行网络展览。本次展览内容,也将在香港岭南大学展出。(中山大学档案馆)

中南大学档案馆发现日军侵华新证据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年,围绕这一主题,中南大学档案馆于新年伊始时就将“围绕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开展档案编研和实物征集”列入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档案编研和实物征集工作。

在最近一次实物档案征集过程中,该馆发现了一枚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略长沙时投下的一枚未引爆炸弹。

1937年芦沟桥事变前后,日本侵略者加紧进攻我国华北地区,原国立清华大学考虑撤离北京,南迁办学,并准备将农学院办在长沙。当时,从学校的财政拨款中抽出一部分基建费,选址于湖南长沙岳麓山南麓左家垅,建造了两栋教学楼,即民主楼、和平楼,以及两栋学生宿舍。1938年4月,由于日寇野蛮轰炸长沙,刚竣工不久的清华校舍未能幸免。民主楼屋顶被炸裂,四栋楼房外墙被敌机机枪扫射,弹痕累累,学生宿舍仅存残墙破壁。

这次发现的炸弹,首次被挖掘发现是在1987年,离民主楼大约100米的地方,原中南工业大学兴建教学楼时发现的。据当时参加教学楼建设的原中南工业大学基建处负责人姚诤同志介绍,当时共挖掘出3枚未引爆炸弹和若干枚迫击炮弹,其中2枚炸弹和迫击炮弹当即由长沙市消防安全部门拖走,留下一枚经过安全处理后,作为中南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物教材。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地点存放和展示,27年来这枚炸弹被姚诤同志个人保管,一直未公布于众。

3月10日上午,档案馆诚邀姚诤同志到馆内进行口述历史采访工作。谈到和平楼和民主楼的历史时,姚诤同志提到了该枚炸弹,经过协商,姚诤同志欣然将炸弹移交给档案馆,作为学校的实物档案保存。档案馆计划将此枚炸弹作为学校校史馆的实物档案进行展出。

(中南大学档案馆汪瑞芳)

“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档案图片展揭幕

八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7月20日上午,“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档案图片展在四平路校区一·二九大楼博物馆一楼揭幕。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副书记马锦明、徐建平和抗战期间在同济求学的傅信祁教授、董鉴泓教授以及校内各部门各单位师生代表出席。揭幕仪式由副校长吴志强主持。杨贤金发表重要讲话,并与马锦明、徐建平、傅信祁、董鉴泓一起为展览揭幕。傅信祁向学校捐赠了他创作的《赣州》、《八步》等同济西迁的系列国画,以这种特殊的形式表达对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

展览分“吴淞:学府殇”、“辗转:流离苦”、“李庄:故乡情”、“返沪:胜利归”四部分,用100张展板、近700幅档案图片全面展示了同济大学自吴淞校园被日军炸毁到抗战胜利后返沪的办学过程。这些档案图片大多来源于同济大学档案馆馆藏档案,还有一些是向国内外档案、文化机构和个人征集而来的,部分是首次发现和公开展出。

1932年1月28日,同济的吴淞校园受到日军首次轰炸,部分建筑受损,学校被迫在市区过渡半年,直到8月25日才迁回。1937年“八·一三”事变期间,同济更是蒙受重大损失,整个校园被全部炸毁。同济人告别了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家园,辗转沪、浙、赣、湘、粤、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最终抵达四川李庄古镇,走过了一万一千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但坚持“医工救国”的初衷不改,肩负“教育兴邦”的重任不忘,充分发挥同济的教育特色,工以强兵,医以援战,科教报国,立下了“八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的战时丰碑。

作为国内唯一以取法德国教育模式为传统的高校,同济一向以“实干与实科精神”为国人所赞许,以培养“出而问世,为国家社会努力与各项事业”、“精诚团结,以谋我国民族之复兴,国家之昌盛”的实用性人才为宗旨。历史不会忘记,“十军工,九同济”的丰功,同济为军工部门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人才;由同济医学院师生组成的第一、第五重伤医院,日以继夜为受伤的战士服务,从军的毕业生刘宗歆以身殉职;工学院利用实验设备发电,为当地民众通电照明;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童第周夫妇,在艰苦的条件中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克隆技术研究,取得了领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同济学子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儿童剧团;1944年在“一寸山河一滴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中,同济师生近700人报名,365人从军,报名和参军总数列全国高校第一……八年抗战,六次迁校,同济汇集了童第周、贝时璋、王葆仁、叶雪安、夏坚白等学术精英,为新中国培养出了朱洪元、陶亨咸、王守武、唐有祺、俞鸿儒、吴孟超、卢佩章、王守觉等一大批骨干人才。据统计,抗日战争期间在同济工作和学习的师生中有22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档案馆微信平台推出的展览微信版也于展览揭幕当日上线。据悉,在四平路校区的展出将持续至9月底结束。

(同济大学档案馆)

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抗战烽火弦歌不缀》展览

抗日战争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史诗,中国人民不屈不饶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峥嵘岁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这场全国人民奋勇反抗的战争中,武汉作为一个重要的战场,留下了诸多当年人们浴血奋战、誓死卫国的印记。

战火纷飞中,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和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全力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在战争中九死一生,艰难办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和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在西迁过程中,途径湖北、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一路上创建新校,募集资金,坚持办学、教化当地,克服了交通不便、物资奇缺、水土不服等各种困难,也遇到了如严子珍、李谷春等爱国人士的诸多捐助。无论是在重庆、昆明还是喜洲,华中大学和中华大学的老师们都安贫乐道,在远离战火的净土上刻苦专研、潜心教学。

华中大学和中华大学的西迁史是华大抗日史的重要篇章,也是当时中国学界为了尊重知识、留存学脉做出的巨大努力。这八年西迁史,是华中师范大学一百一十多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大精神的历史写照,也是华大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为了纪念中华大学和华中大学在抗争烽火中走过的那段自强不息的岁月,档案馆耗时三个月全面梳理这段抗战办学史,举办《抗战烽火弦歌不缀》图片展,展览分为华中大学简介、启程西迁、辗转桂林、移师昆明、栖身喜洲、弦歌不辍、热血衷肠、流连时光、春华秋实等篇章,展出了74幅西迁时的珍贵的照片。实体展览在学校文华公书林橱窗展出,9月3日,学校网站主页在头版头条对展览进行了报道,并发布网上展览,在校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学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大亮点。网上展览链接:http://photo.ccnu.com.cn/cn/shownew.php?id=893。

(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感悟抗战烽火,铭记历史记忆

——武汉大学档案馆举办抗战70周年主题展览

2015年9月2日,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开幕式在老图书馆如期举行。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致开幕词,党委副书记骆郁廷主持开幕式。展览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全校师生的热烈好评。

武汉大学抗战70周年主题展览包括文字图片展、实物展和多媒体影像资料展三大形式,其中文字图片展分为前言、风起云涌、抗战中枢、烽火乐山、凯旋珞珈、后记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发动、国难演讲、救亡运动、捐献劳军、战时服务;风云际会、西迁办学、校园沦陷;嘉州风云、八载炼狱、弦歌不辍、心系家园;凯旋珞珈、抗战学术、抗战十子、抗战诗词十六个展版。实物展主要包括日军发行的国立武汉大学题材明信片、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茶壶、乐山时期国立武汉大学第二男生宿舍木质门牌、唐长孺收藏之1945年8月10日《诚报》、桂质廷日记、英籍教师朱利安·贝尔私人相册;1936至1938年国立武汉大学师生抗战著作、1944年国立武汉大学知识青年从军名册、1945年志愿从军学生在师通讯录、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印发的《国立武汉大学学生复员证》和复员学生青年军服役证书等珍贵的原始档案实物资料。

展览以生动丰富的抗战图片,珍贵详实的抗战资料,真实感人的抗战故事,全景式展现了抗战期间学校师生英勇抗日的光辉历史,生动再现了难以忘却的革命岁月,缅怀了抗战英烈的不朽功勋。

回顾抗战光辉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开幕式当天上午,档案馆馆长涂上飙组织档案馆全体干部党员参观了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武汉大学档案馆秦然)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协办的“勿忘·前行:沪西抗战史料展”巡展开幕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铭记血泪历史,激励奋发前行,由普陀区档案局等单位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协办的“勿忘·前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沪西抗战史料展于8月25日上午8:30在普陀区图书馆开幕。中共普陀区委书记施小琳出席仪式并讲话,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魏明扬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抗战时期牺牲烈士的遗属、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驻区部队官兵代表、机关干部代表、社区群众代表等齐唱国歌,抗战老兵代表和市、区领导共同按下电子按钮启动了展览。展览分为图片、实物、影像三大展区。图片展区以“国殇”、“雪耻”、“胜利”为叙事线索,重现抗战血火历史,阐释伟大的抗战精神;实物展区展示了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发行的货币、进步思想期刊、居民证、旅行许可证等;影像展区播放了一段时长3分钟的原始影像资料,记录了两次淞沪抗战期间,沪西地区被日军侵略和中国人民奋起抗击的历史,包括日军轰炸真如国际无线电台、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寇、日军轰炸沪西地区等原初场景,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上海地区的抗战可追溯到1932年的“12.8淞沪抗战”,当时的抗战主力部队19路军军部即在今普陀区所辖真如地区。

本次抗战史料展由中共普陀区委宣传部、中共普陀区委党史研究室、普陀区档案局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等协办。此次展览为巡展,9月28日至10月18日将在华东师大档案馆巡回展出。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协会秘书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    邮编:430079

邮箱:archive@mail.ccnu.edu.cn

版权所有: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