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部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协会简报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协会简报 > 正文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简报第107期

发布时间:2015-12-29来源: 点击:

第一百零七期

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2015年12月8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第三组工作交流会 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

2015年9月24日,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第三组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工作交流会,共同研讨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来自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及来自大连的12所院校的70余位档案工作者参加了交流会议。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德学出席交流会并致辞。协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张伟,副秘书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馆长王文慧和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韩宝志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刘晓梅主持。

姜德学副书记在致辞中对参会馆长表示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档案资源是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真实地记载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它是办学特色的积累和沉淀,是维护学校和师生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也是维护学校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要重视档案具有的凭证价值、参考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利用服务中使档案的价值最大化,更好地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会,各高校间进行充分的研究讨论,互相借鉴学习,共同提高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的水平,为各高校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在交流会上,与会代表分享了各高校的档案工作经验。刘晓梅馆长从档案工作基本情况、总体思路、重点开展的工作、面临的问题四个方面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进行了介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档案馆馆长刘晓鸿、中南大学档案馆馆长吴湘华、华北电力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陈军、同济大学档案馆管理利用科科长孙洁根据学校档案工作的特色,从不同角度做了经验分享报告。

随后,与会代表围绕“建立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进行了深入研讨,针对创新服务形式、强化服务功能、加大开发力度、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促进资源共享等主题各抒己见,踊跃发言,积极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献计献策。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高度评价档案馆近年来的档案工作,对档案馆承办此次会议表示感谢。

(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

江苏省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谢波,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傅华一行到中国矿业大学考察档案工作

2015年11月17日上午,江苏省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谢波,国家档案局技术部主任傅华一行到中国矿业大学考察档案工作。

学校在档案馆802室召开座谈会。校长助理张万红致欢迎辞并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周晓林馆长从档案馆人员、经费、馆藏、馆舍、利用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学校档案工作。谢波局长对学校档案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做好档案工作,就是为了“让历史更清晰,让未来更真实”。傅华主任对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

座谈会结束后,谢波局长一行参观了学校档案馆和博物馆。

(中国矿业大学档案馆)

上海事业档案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2015年11月6日下午,作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活动月”的一项重要活动,2015年上海事业档案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逸夫楼召开。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和上海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上海市档案学会常务副会长邢建榕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市区县档案馆、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广播电视、金融机构档案工作一线的同行近80人参加会议。会议由上海市档案学会事业档案学术委员会主办,主题为“档案与史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编研成果交流与研讨”。上海市档案学会事业档案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小怡主持会议。

吕培明代表同济大学对各位同行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同济大学抗战期间艰难而光辉的办学历程以及该校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基本情况。他指出,要围绕中心工作来做档案工作,高校要努力把档案工作中的成果转换成学生培养的教学资源,全社会的档案工作研究成果都可以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资源,这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前景广阔。

邢建榕在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很有意义,档案工作要走向社会,首先档案工作者要走向社会,搞档案工作不能像以前仅仅将板凳坐深,而要了解社会、了解大局、了解档案馆以外的信息才能编出好的成果,还要通过与时俱进利用照片、音像资料等多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编研工作。

会上,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宝山区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朱晓明、上海市音像资料馆馆长杨海生分别作了“累足成步、厚积薄发——同济大学档案馆关于抗战编研的启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中努力唱响唱好档案声部”和“抗战历史影像编研成果交流分享”的交流发言。

会议还进行了优秀编研成果的评奖及颁奖仪式,吕培明、邢建榕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据悉,本次会议共收到各区县档案局(馆)、高校、银行、广播电视、医院、中学档案馆(室)申报的编研成果近60项,从中评选出优秀编研成果一等奖3项,优秀编研成果奖15项。同济大学档案馆申报的“八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档案图片展获得展览类一等奖。

会后,与会代表参观了“八载同舟泣永矢济时歌——抗日战争中的同济大学”档案图片展。 (同济大学档案馆)

“卓越联盟”第二次档案工作交流会在天津大学召开

2015年10月23日,“卓越联盟”第二次档案工作交流会在天津大学会议楼召开。副校长余建星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9所“卓越联盟”高校档案馆馆长参加了会议。

余建星副校长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卓越联盟”第二次档案工作交流会在我校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兄弟院校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余校长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校在档案资源建设、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利用服务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充分肯定档案工作在大学文化传承和服务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他谈到卓越联盟各高校在教学、科研、人事、外事等方面已有很好的合作与交流,希望档案工作的交流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后,各位馆长围绕会议主题“各高校档案馆工作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新方法和思考”进行深入交流。与会馆长分别介绍了各档案馆为配合学校中心工作采用的先进管理方式、开展的特色服务及取得的成就,深入讨论当前档案管理、档案利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就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会议期间,与会馆长参观了我校档案馆、校史馆和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天津大学档案馆)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

2015年10月15日,为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4周年,纪念华东师大前身学校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诞辰130周年,由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举办的《王伯群与大夏大学》新书发布会在长宁区少年宫(王伯群住宅)举行。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副校长汪荣明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为大夏校友后人赠送新书。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澎湃、青年报、社会科学报及香港文汇报等20余家媒体记者出席了发布会。

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在发布会中致辞(另文发)。他说,王伯群先生对于我们回顾华东师大的历史,重温华东师大的精神,学习华东师大历届校友、历代前辈的精神,是一个非常独特、非常重要的人物,或者说是一个典范。华东师大中山北路的原址是大夏大学,华东师大的师生都以我们的校园之美,环境之优雅而自豪,这些都是我们大夏前辈的贡献,尤其是王伯群先生作为对大夏大学创建过程中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今天我们感念前辈,不仅是因为他们给华东师大留下了物质的财富,更源于他们是在建校、办校过程中对教育的理解、对民族复兴的理解、对学生的爱护、对教师同事的尊重,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办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童世骏指出,我们大夏的前辈已经在王伯群先生去世之后建造了一座思群堂,表达对王伯群先生的敬意,对继承建校前辈事业的决心,这是一个有形的行动。而《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的出版,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来纪念王伯群先生,以一种新的形式来总结大夏的传统,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延续华东师大悠长的传统文化。

华东师大副校长汪荣明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向王伯群亲属代表吴尚智、袁智麟和大夏大学后人代表欧天锡等赠送了《王伯群与大夏大学》一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兴康介绍了本书的出版情况。他指出,《王伯群与大夏大学》集合了档案文献整理、历史人物研究等专题,富有真实性、科学性,是学术单位和出版社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优秀文化产品、传播精神能量的重要成果。

校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了《王伯群与大夏大学》编撰情况。该书主要收录了王伯群校长自1924年至1944年期间,执掌大夏所形成的书信、文稿、公函、布告、会议纪要等多种原始档案,从办学思想、经费筹募、教师聘任、学生管理、学校总务、附中办理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展现了王伯群校长的治校理念、办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本书专辟一章“王伯群与大夏大学编年纪事”并截取1937年的“大夏一览”,全面梳理王伯群事迹和全方位呈现大夏大学的办学概况,为研究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档案。本书的档案史料是首次向社会披露和公开。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九一八”事变后,王伯群积极撰文演讲,宣传抗战,在学校组织抗日救国会,组织西迁,成立抗战期间第一所联合大学,致电和面晤张学良,力促抗战,支持大夏师生,走向抗战前线。

王伯群家乡代表吴尚智发言,深情地回顾了王伯群在贵州大夏大学的治校经历。王伯群长子王德辅先生得悉本书出版,特别从美国发来贺词(另文发)。

新书发布会后,与会者参观了王伯群住宅原址,重温了大夏大学创始人的个人历史。王伯群亲属代表、大夏大学校友代表、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解超、文科发展中心主任费斌等出席发布会。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林雨平)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学生学籍档案扫描工作完成

由档案馆承担完成的“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学生学籍图片信息查询系统”正式投入试运行。9月23日,在校史馆新校区规划展室,冯亚青副校长以及校友会、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有关负责人一起对该查询系统进行了试运行前的验收。据悉,该查询系统目前对校友开发的包括北洋大学时期所有考入学生,天津大学时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信息,120周年校庆期间在校史馆对广大校友开放,大家可以通过该系统“找到当年自己”。

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学生学籍图片信息库建设作为迎接120周年校庆的重要任务于2012年8月立项,共历时三年。三年中,档案馆组织陆续组织勤助学生一百余人,累计扫描228291名学生的学籍图片62万余页。其中,北洋大学时期(1895-1951)学生11028人,天津大学时期(1952-2010)本、专科生126186人,研究生90541人,留学生536人。

在信息库建设的基础上,档案馆自行研发了学籍图片查询系统,通过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等途径,即可实现对历届学生图片信息的查询。

由于历经战火等原因,历史上部分学生学籍档案缺失,本次学生图片信息库建设中,档案馆以校庆为契机,通过查找校史资料、毕业生论文、部分保存在学院的学生卡片等方式,对基础数据进行了查漏补缺。冯亚青副校长要求,试运行期间,要继续深入挖掘资源,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种种原因缺少的学籍信息不断补充完善,让该信息库成为加强母校凝聚力的桥梁。建设过程中,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教育学院等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与帮助。 (天津大学档案馆)

《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正式出版

2015年10月16日是华东师范大学建校六十四周年纪念日,华东师大“丽娃档案”丛书之《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一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项目成果之一,由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与原党委书记张济顺作序。出版之时,适逢上海圣约翰大学第十一届世界校友联谊会在沪召开,在10月17日上午联谊会开幕式上,500本用红色缎带精心包装的《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被作为礼品赠送给与会的校友和嘉宾。

华东师范大学与圣约翰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间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25年。是年5月30日,苏州河畔的上海英租界内发生当局枪杀中国工人的“五卅”惨案,引发全社会反帝爱国运动。6月2日,圣约翰大学及附中572名爱国师生为抗议校方阻止学生参与声援活动,毅然宣布脱离母校,另组光华大学及附中。他们的爱国举动得到社会各界热烈支持,一时间,群贤毕至,大师云集,一批名人志士先后到校执教。之后的26年中,光华大学及附中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以振兴民族教育为己任,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为基础,调入复旦、同济等校的相关系科,组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次年,即1952年,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再续前缘。在中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理学院(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与教育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38位教职员与128名学生来到丽娃河畔,融入了由圣约翰大学校友、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出任校长的华东师范大学,在这里延续着圣约翰大学“学思结合”、“中外汇通”、“三育并重”、“服务社会”的历史文脉与学术传统。

60多年来,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夏,乃至复旦、同济、浙大、沪江、震旦、大同等高校并入师生共同铸就了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丽娃”人文学术传统乃至今天的华东师范大学: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国际化大学。

此前,华东师范大学已历时数年,对前身学校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历史作了比较充分的研究,2013年又启动了对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并入的知名大学的相关系科的系统研究。为使研究成果兼具真实性和可读性,《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采取“史”、“说”结合的结构,即在采用传统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就圣约翰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之间的历史渊源进行梳理研究的同时,开展对相关当事人,尤其是院系调整时从圣约翰大学转至华东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及其亲属的采访,请他们回顾过去,“现身说史”,“说”出当年的经历和感受。

全书共计52.3万字,包括历史渊源、人物传记与访谈录和史料文萃三个部分共六个章节,以系统反映圣约翰大学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历史事件与师生风采。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颜景馨老校友向同济大学档案馆捐赠珍贵档案

今年暑假期间,同济大学1951届土木系学生,今年91岁高龄的颜景馨先生从安徽打来咨询电话,希望查找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参加中国青年远征军的材料。接到电话后,同济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历史档案1945年1月《国立同济大学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学生名册》中找到了他的名字,依据档案开具了相关的档案证明,并送达颜老先生手中。

凭借档案馆开具的相关证明,经有关部门审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授予了颜老先生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老先生非常激动。11月5日,颜景馨老先生特地佩戴纪念章来同济大学档案馆表示感谢,并带来了他当年在校期间的一些珍贵材料。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老先生手上的纸质材料已脆薄发黄,档案馆工作人员提议可放置档案馆进行妥善保管。老先生欣然同意,当即捐赠《青年远征军第二零三师军士训练班第一期同学录》、《同济大学志愿军通讯录》及其本人毕业证明。 (同济大学档案馆)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沪西抗战史料展于华东师大展出

为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宣传沪西地区人民的抗战事迹,2015年9月28日,由普陀区档案局等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协办的大型巡回展览“勿忘•前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沪西抗战史料展”于华东师大展出。

据介绍,此次展览分为抗战图片展、抗战实物展、抗战原始影像展等三大部分。

抗战图片展分为“国殇”、“雪耻”、“胜利”三部分。“国殇”“从日军入侵”、“家园遭毁”、“人民受难”三个方面再现了日军对上海及沪西地区的蹂躏,展示了“日军侵沪大本营”、“日军占领上海市政府”、“侵占真如国际无线电台”等稀见历史照片,并用档案揭示日寇侵略给我校前身大夏大学造成共计6787万元(依照1939年的币值)的损失。“雪耻”从“中流砥柱”、“正面战场”、“全民抗战”三个方面展现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敌,展示了时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刘少奇在沪西组织抗日罢工、驻扎在暨南大学的冯庸大学女义勇军等珍贵照片。其中,来自华东师大的馆藏档案,展示了大夏大学三次内迁,在炮火硝烟中坚持办学;大夏大学教授张似旭坚持宣传抗战遭到日寇暗杀;大夏大学学生张英、杜星垣投笔从戎,分别投奔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大夏大学学生霍集宣参加空军赴美训练,大夏大学为其保留学籍等抗战史事。“胜利”从“日军投降”、“欢庆胜利”两个方面展示伟大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之际的历史情景。

抗战实物展展出照片、地图、证书、货币、书刊等抗战时期的原初实物。其中有30多幅照片系日军侵占东北三省时,由侵华日军随军记者拍摄的战时照片,从侵略者的角度记载了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历史;地图部分所展示的《战备图》,系二战前日军在其所侵占的我国东北公主岭地区制作,昭示了日军全面侵华的野心;货币部分既展示了我国大后方和抗日根据地所发行的多种“抗日救国币”,也展出了目前已较为稀见的由敌伪政权发行的币券;证书部分则展出了见证我国同胞在异族践踏下屈辱生活的“良民证”、“通行旅行许可证”等。

抗战影像展所展三段资料片来自上海音像资料馆所藏档案,分别选自《日军随军记者随记》和“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所摄《淞沪抗战纪实》,记录了“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中日军侵略沪西真如地区和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一致对外的情景,是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原始影像。

据悉,本次抗战史料巡回展是上海高校档案馆与区县档案局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题材方面首次跨界合作的成果,在华东师大展出的地点为华东师大档案馆一楼展厅,展出时间从2015年9月28日起持续至10月18日。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文:魏明扬 图:杨婷)

天津大学档案馆举办征集图片暨王永生捐赠图片展

“对啦,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到处都是水面,大家还能分到自己湖里的鱼——这么多年,变化真大啊!”校庆期间,一位回校参加校庆的校友指着一张照片感慨道,这是在校史馆一层展室看到的一个场面。校庆期间,主题为“镜头定格的岁月——档案征集图片暨王永生捐赠图片展”在校史馆一层展室举行。众多校友参观校史馆,重温120年历史的同时,更看到自己经历的岁月。据悉,该展览与校史馆同时开放,将持续到12月底。

此次展览是由天津大学档案馆主办的。展览以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大学教学、科研和学校生活为主线,展出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部分照片。既有学校教师认真实验、备课的场面,也有学校校园变化的照片,更有学生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凝结的瞬间。图片部分来源于日常的档案征集,更主要来源于王永生老师的捐赠。他此次捐赠档案馆照片中1976年天津大学抗震救灾、80年代航拍学校的照片数十张,十分珍贵,填补了学校档案馆在馆藏资料方面的空白。

王永生先生197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津市高校摄影学会理事长。在学校建校120周年之际,王先生专门将他拍摄的珍贵图片173张捐赠给了天津大学档案馆。

(天津大学档案馆李德华)

贵州教育家、校友吴照恩后人捐献大夏校长王伯群珍贵史料

2015年9月24日,贵州教育家、原大夏大学附属中学主任吴照恩先生的后人吴尚志先生,向华东师大档案馆捐赠了有关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及夫人保志宁女士的珍贵照片和文字史料。

吴照恩校友后人吴尚志先生所捐赠的照片主要包括:王伯群校长抗战期间在贵州的留影、王校长夫人保志宁女士上世纪80年代从海外来贵州寻访时的多幅照片等,堪称弥足珍贵的史料。此次捐赠的文字史料,则记述了吴照恩任职大夏附中之后接受王伯群校长领导时,他所亲见亲闻的王校长为大夏大学及附中鞠躬尽瘁的动人细节,还回顾了设在贵阳的大夏大学附属中学发展变迁的历史。

吴照恩(1910—2008),贵州兴义人,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贵阳乐群小学校长。1937年考入内迁到贵阳的大夏大学,1940年毕业后,经王伯群校长推荐任大夏大学附中训育主任,后任附中主任(即校长)。在抗战期间大夏艰苦办学过程中,吴照恩协助王伯群将附中发展壮大。1944年大夏大学内迁赤水后,附中留在贵阳,他多方努力保护了大学部留在贵阳的校产。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魏明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41级校友亲属向学校捐赠史料

2015年9月28日上午,原国立西北农学院附设高职园艺科1941级校友刘梅霞的子女王天洁、王天荪、王天新、王天惠姊妹四人专程从天津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将其母亲刘梅霞1941-1944年在西农求学、生活的珍贵照片10张捐赠学校。学校档案馆举行了史料捐赠仪式。

学校档案馆有关负责人向刘梅霞子女介绍了学校的概况,并陪同参观了校史馆、档案馆、北校区三号教学楼。

这些珍贵照片的征集进馆,是对学校抗战时期档案史料的重要补充。学校档案馆将继续拓展档案的征集渠道,加强档案的征集力度,不断丰富馆藏资源。

刘梅霞,女,1923年10月21日生,山西省崞县大模村人(1958年改称原平县子干村)。幼时曾就读大模村小学,1934-1935年就读于太原加拉女学和第四试验小学。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中断学业逃亡陕西。1941年进入国立西北农学院附设高职园艺科读书,1944年毕业。曾在陕西周至县民政教育馆工作,从事图书整理工作。后辞职到武功西北农学院,在大学部旁听上课。1946年秋天随丈夫王天钰到天津。1951年考入国营天津纺织机械厂,在设计科、动力科从事描图、绘图、设备和工器具设计等技术工作,直至退休。2008年病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 安聪娥)

感谢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会员单位对秘书处工作的支持,真诚欢迎会员单位踊跃投稿,投稿邮箱:archive@mail.ccnu.edu.cn,联系电话:027-67868525。

协会秘书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    邮编:430079

邮箱:archive@mail.ccnu.edu.cn

版权所有: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