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部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协会简报

您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协会简报 > 正文

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简报第108期

发布时间:2016-04-28来源: 点击:

第一百零八期

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 2016年4月20日

德国总统高克参观同济大学校史展

2016年3月23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访问同济大学。为迎接高克总统,档案馆专门制作了缩减版的同济大学校史图片展,用中德两种文字介绍同济大学1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克总统在驻德大使史明德、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副校长吴志强的陪同下,参观了该展览。

同济大学的诞生时值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之际,历时一个多世纪,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是中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形成了对德交流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多年来,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成效十分显著。在2014年10月中德两国政府联合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同济大学中德学部被称为“是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本次展览用13块展板精炼地展示了同济的发展历程。

高克总统在参观完展览后,欣然留言:“衷心感谢邀请,向贵校的学术成就表达极大敬意!祝中德两国大学继续合作愉快!”档案馆及时将该留言册和高克总统留言时所用的笔纳入馆藏。

约阿希姆·高克,出生于前东德城市罗斯托克,曾任前东德秘密警察档案馆馆长,2012年3月18日,当选德国总统。

(同济大学档案馆)

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揭牌暨中心顾问和兼职研究员聘请仪式成功举行

为弘扬校史文化,组建校史研究队伍,全面推进校史研究工作,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于1月14日举办“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揭牌暨中心顾问和兼职研究员聘请仪式”。程焕文、梁庆寅、徐远通、吴承学、颜楚荣等专家教授出席仪式。

校长助理程焕文首先对中山大学校史研究工作做了总结。他指出中山大学作为拥有九十余年悠久历史、积淀了厚重文化的知名高校,在校史研究工作方面却与学校的地位极不相称,存在诸多不足,如缺乏校史研究组织与规划,没有建立专门的校史展览馆,校史资料相对贫乏等。在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梳理学校百年校史,更好地守护中大精神、中大文化和中大历史。程焕文指出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所承担的任务既光荣,也很艰巨,并对中心今后的工作做了几点指示:一是加大力度开展校史资料和文物的收集工作,使散落在校外的校史文献和文物回归母校;二是校史研究中心应做好校史编撰与出版计划,在人物传记、文集、抗战史等专题研究汇编和成果出版方面做出成绩;三是开展校史展示及校史教育,校史研究要继承、研究和弘扬我校光辉办学历史,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的热情。

梁庆寅教授建议要加强校史研究队伍建设,校史研究人员应“有兴趣、有情怀、有专业”,要充分发挥好校史研究中心这个平台的作用,对我校的校史研究进行全面规划,使校史研究成果规模化。

仪式上聘请了王庭槐、刘志伟、邱捷、吴承学、徐远通、梁庆寅、程焕文、颜楚荣为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顾问;冯双、孙嘉、陈有志、陈长安、陈琼芝、易汉文、招宗劲、钟一彪、赵锦英等为校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校史研究中心主任吕雅璐为各位顾问和研究员颁发了聘书。

与会人员还就未来校史研究工作的发展各抒已见,在校史资源建设、校史专题研究、校史文化的传承和校史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专业而独到的建议。

未来中山大学校史研究中心的专、兼职队伍将以校史馆建设为中心,加大校史资源整合的力度,在校史宣传和教育方面,拓宽传播思路,让校史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进一步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传承和建设大学文化作出贡献。 (中山大学档案馆)

中山大学档案馆举行“广州文总”六烈士群像捐赠仪式

2016年1月14日上午,中山大学档案馆举行“广州文总六烈士群像”捐赠仪式。“广州文总”六烈士是指温盛刚、谭国标、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六名为抗日活动而牺牲的热血青年。这六位烈士均与中山大学渊源匪浅:温盛刚是中大的代课教师,谭国标是中大高中部的毕业生,郑挺秀是中大经济系的毕业生,其它三位都是中大的在读学生。

校长助理程焕文代表学校致辞。首先对烈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对捐赠者表示了感谢,并指出中山大学历史悠久,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性”一直是中大精神的最主要的特性。在中国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历史上,众多的师生为此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广州文总六烈士”就是其中的代表。此次“广州文总六烈士群像”捐赠对我们了解历史、记住历史和弘扬革命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山大学的师生们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中山精神,中大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档案馆馆长吕雅璐代表学校接受了群像及相关校史资料,并对捐赠者表示了感谢。作为校史资源的守护者和校史文化的宣传者,档案馆将加大力度挖掘中山大学近百年办学历程中的史料,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大人的家国情怀。

李胜利、温筠祥、赖挺骧等人多年来致力于抗战历史和烈士事迹的弘扬与宣传,此次“广州文总六烈士群像”捐赠颇为曲折,暨南大学李胜利副教授等为促成此次捐赠,各地奔波,联系沟通此事。去年8月,六烈士的后人联系到了中山大学档案馆,表达了捐赠意愿。档案馆立刻委派专人负责跟进此事,多次沟通最终将此尊群像收藏入馆。同时,温筠祥等烈士后人还将此一批相关文史资料捐赠给学校,丰富了馆藏校史资源。 (中山大学档案馆)

华东师范大学汤涛参与编纂的《汪道涵文集》获“上海图书奖”二等奖

在2月23日举行的2016上海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会议上,上海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评选揭晓,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参与编纂的《汪道涵文集》获“上海图书奖”二等奖。

作为上海图书出版最高奖项,“上海图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据悉,本市36家出版社从近年出版的2.5万余种图书中推荐251种参评,最终评选出获奖图书92种。

日前,学校收到有关部门发来的感谢信,对汤涛为《汪道涵文集》一书编撰工作中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信中称,为完成《汪道涵文集》的编纂任务,汤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赴北京的中央档案馆,机械工业档案馆、国台办、海协会,香港的亚洲周刊社、中国评论社,以及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和搜集了大量汪道涵同志讲话报告和历史档案资料,并从上百万字的讲话和史料中,编纂64万余字,为文集出版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汪道涵文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主要收集整理新中国成立以后汪道涵的讲话和文章,共计120余篇。从不同侧面展现其对于党的坚定信念、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不断求知的进取精神和无限的爱国情怀。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俞玮琦)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荣获2012-2015年度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奖

2016年3月7日下午,由上海市档案局和市人保局联合举办的“2016年上海市档案工作暨2012-2015年度先进表彰会议”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会议对2012-2015年度(四年一次)在本市档案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华东师大档案馆荣获市档案局和市人保局联合颁发的“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华东师大档案馆遵循学校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目标,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服务学校发展大局,以学校档案工作网络为平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实施了“123”工程建设。在稳步加强档案管理的同时,大力开拓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传播,通过编撰“丽娃档案”丛书,策划“档案寻根 接力梦想”、“追寻校园爱情档案”等系列文化传播活动,在档案、校史工作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次市档案局和市人保局联合授予上海市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奖,即是对学校档案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华东师大档案馆魏明扬)

同济大学档案馆荣获2012-2015年度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奖

在3月7日召开的2016年上海市档案工作暨2012-2015年度先进表彰会议上,同济大学档案馆获评“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据悉,上海市档案系统先进集体每四年评选一次,评选范围覆盖全市党政机关、区县、企业和事业单位。

近年来,档案馆按照“库房现代化、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队伍专业化、服务优质化”的思路,努力加强档案工作“三个体系”建设,提高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服务利用、档案安全体系、档案研究与开发、档案宣传等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2014年6月17日,教育部在其门户网站“一线采风”栏目,以“同济大学优化档案工作流程更好服务师生校友”为题,专门介绍了我馆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的具体举措。 (同济大学档案馆)

兰州大学举行“萃英记忆工程”人物访谈录——《我的兰大》首发仪式

2016年3月30日,“萃英记忆工程”人物访谈录——《我的兰大》首发仪式在贵勤楼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出席仪式并讲话。出席仪式的还有甘肃省档案局副巡视员冯志萍、校党委副书记郭琦、副校长曹红、校长助理范宝军。仪式由副校长安黎哲主持。

校党委书记王寒松在讲话中指出,建校以来,坚守在祖国西部,在长期教学科研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以坚韧质朴、求实进取为基本特质的,濡养着一代又一代兰大学子的兰大精神和兰大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在兰大人治学、求学、做事、创业的历程中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作用。“萃英记忆工程”的使命在于通过人物访谈,达到记录历史,传承历史,从而创造新的历史的目的,是一项很有意义而且非常必要的工作;《我的兰大》应该成为弘扬兰大文化、传承兰大精神的重要读本。王寒松还表达了对老一辈兰大人诚挚的感谢与敬意,并希望与会老先生以良好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继续为“萃英记忆工程”发挥光和热。

甘肃省档案局副巡视员冯志萍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兰州大学开展的口述档案工作,只有回溯历史、铭记先贤,才能更好服务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兰州大学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其中,由档案馆主持的“萃英记忆工程”作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之一,面向兰大老教授、老干部、老职工,以及杰出校友,开展人物采访、视频采集和实物档案征集,回顾和梳理了兰州大学的发展历程,以鲜活生动的回忆和叙述弥补了档案记录的空白和不足。《我的兰大》正是在“萃英记忆工程”人物访谈录的基础上精心编撰而成的口述史料汇集。该书采用问答体例,全面展示了兰州大学建校一百零六年来乐育英才、穷究物理、与祖国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办学理念和“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

《我的兰大》由兰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协助,由民营企业家、兰州民城集团董事长、杰出校友尚峰资助,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兰州大学档案馆)

兰州大学口述档案研究中心揭牌暨“萃英记忆工程”工作推进研讨会召开

2016年3月17日下午,“兰州大学口述档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揭牌暨“萃英记忆工程”工作推进研讨会在明道楼301会议室召开。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兰州大学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芦小兵、博物馆馆长张克非、社科处成果与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唐黎辉,受聘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的胡之德、李恒滨、刘德山、汪受宽,受聘研究中心研究员的王安平、秦理斌,以及学生志愿者共40余人。会议由兰州大学档案馆副馆长、研究中心主任段小平主持。

唐黎辉代表社科处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兰州大学口述档案研究中心的通知》,副校长安黎哲和顾问胡之德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副校长安黎哲向与会受聘人员颁发了证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秋林汇报了四年来“萃英记忆工程”工作情况和研究中心建设发展规划,志愿者代表杜振亚、胡一舟同学分别汇报了参与“萃英记忆”工作情况和体会。

与会人员就研究中心的建设发展以及“萃英记忆工程”的推进,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工作对象上关注在校生群体和青年教师群体,进行系统设计提升工作品质,拓宽视野开展兰大社会辐射影响力评价采访,注意把握历史与现实需要的结合等。

副校长安黎哲在总结中指出,“萃英记忆工程”开展以来,兰州大学的档案工作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但和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相比,仍然有提升空间。希望档案馆在加强基础业务工作、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通过研究中心这个平台,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力争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一流的档案馆。 (兰州大学档案馆)

围绕学校工作 做好档案管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2016年档案工作会议

2016年3月17日下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围绕学校工作,做好档案管理”为主题召开2016年学校档案工作会议,总结了2015年学校档案工作在收集整理、档案数字化、档案编研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对2016年档案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表彰了2015年度学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档案馆王文慧馆长全面总结了学校2015年档案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全年共归档纸质文件4166件、案卷8542卷;查阅利用档案3127件(卷),2000余人次;完成合校前19270卷文书档案目录电子化,736卷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完成2015届7000余名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和新生档案的接收工作;配合组织部对学校全体处级干部人事档案进行了专项审核;完成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年鉴》的编撰工作,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教体制改革史料汇编》、《西农抗战记忆》编写工作;首次开展“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

马建华副校长对学校的档案工作表示肯定,并对2016年档案工作提出要求:全体专兼职档案员要本着对档案工作、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在档案管理的全过程中,按照“全、严、活”的要求,创新思维,勇于开辟档案工作新领域。

会议还开展“南大之星”档案管理系统专题培训,各职能部门分管档案工作负责人、兼职档案员和档案馆全体工作人员共70余人参加了培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 安聪娥)

首届赣鄂湘档案编研高级研讨班在武汉大学开班

2016年4月6-8日,由湖北省档案局主办、武汉大学承办的的首届赣鄂湘档案编研高级研讨班在武汉大学举行。

开班仪式上,国家档案局馆室司司长许卿卿作开班动员讲话,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致欢迎辞,湖北省档案局局长黄国雄,副局长吴绪成、李宗春、尹达,副巡视员康凌云,江西省档案局副局长方维华、湖南省档案局副局长蔡振武,中国档案报副总编冯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武汉大学档案馆涂上飙馆长出席开班仪式。

许卿卿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三省档案部门创新思维,共同打造协同合作平台的做法。李斐在致辞中,对莅临武汉大学的各位领导和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介绍了武汉大学的发展情况,并对湖北省档案局长期以来对武汉大学档案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研讨班历时三天,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档案编研人员共50余人参加。中国档案报副总编冯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曹必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李明杰,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任汉中,武汉大学档案馆馆长涂上飙,分别就如何突出档案编研故事性、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特点、档案文献编纂的历史传统、档案编研的文化使命、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做了专题报告。其中,涂上飙的《谈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报告,理论联系实际,从档案文化的价值,档案作为文化资源的利用特点、主体、客体、意义、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利用方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专题报告由我馆秦然副研究馆员主持。

研讨培训会期间,还研讨了“中三角”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有关工作,交流了学习体会。

在结业典礼上,湖北省档案局局长黄国雄肯定了武汉大学档案馆所做的系列工作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拒绝平庸,追求精品;增强可读性,讲好档案背后的故事三个方面对档案编研提出了要求。他最后为参加研讨班的学员颁发了武汉大学结业证书。 (武汉大学档案馆 罗伟昌)

原深圳市档案局方燕处长为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讲授“现代化档案机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档案机构的建设带来了巨大变革,如何抓住技术革命的浪潮、实现档案机构建设的现代化,是每一个档案人共同关注的问题。2016年3月18日,华中师大档案馆以“现代化档案机构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邀请原深圳市档案局方燕处长为全体在职职工分享多年档案馆现代化建设经验和心得。

傅强馆长首先对方燕同志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方燕同志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副馆长,1994年调往深圳市档案局担任处长,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档案工作和档案馆建设也代表了国内、业内先进水平,深圳市档案馆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必将使我馆工作人员收益良多。同时,方燕同志作为我校档案馆、档案界的老前辈,其敬业精神、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开扩大家的视野,促进对现代化大学档案馆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方燕同志的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分析了深圳市档案局(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对现代化档案局(馆)建设的思考和实现路径的探寻。第二部分“深圳档案机构现代化建设实践”,重点介绍了深圳市档案局(馆)的创新举措,如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市重大政务拍摄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现行文件提供利用工作、建立全国第一个档案寄存中心、文件中心、档案集中存储基地等。第三部分“对学校档案工作的建议”:制订学校档案工作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在职人员的新知识培训;以信息化为抓手,促管理现代化;以建新校史馆为契机,加大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及编研力度;利用网站,充分展示馆藏精品及编研成果,提供网上档案信息查询服务及业务指导;将档案馆建为学生教育实习基地,提高档案馆在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傅强馆长用“四个感谢、两点希望”总结。“四个感谢”,一是感谢方燕同志对学校档案工作的关心,二是感谢她为此次活动的精心准备,三是感谢她为馆内工作人员打开视野、开阔眼界,四是感谢她赠予的珍贵礼物——4本书、2本杂志。“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方燕同志常回母校看看,二是希望她为学校档案馆的建设不遗余力地赐教,使桂子山兰台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华中师范大学档案馆)

国家档案局机关处丁德胜处长应邀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作题为“档案工作新思路”的报告

2016年4月20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年一次的全校档案工作培训会在国际交流中心召开,国家档案局机关处丁德胜处长应邀作题为“档案工作新思路”的报告。培训会由刘晓鸿馆长主持,档案馆全体人员,全校各单位、各部门档案员参加了本次培训会。为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培训会还邀请了北京高校档案研究会所属的20所高校的32位老师参加。

丁德胜处长凭着自己多年的档案工作经验及对文献的思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档案工作的新思路,用生动的实例为切入点,用南海争端问题引出本次培训的内容,让长期在高校工作的档案员站在更高角度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切实体会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和微观的具体操作层面,对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管理的一般要求、档案信息化和转型升级新要求四个方面,针对高校档案工作进行具体详实的讲解,使在座的档案员视野更加开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档案馆朱笛)

感谢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会员单位对秘书处工作的支持,真诚欢迎会员单位踊跃投稿,投稿邮箱:archive@mail.ccnu.edu.cn,联系电话:027-67868525。

协会秘书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瑜路152号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    邮编:430079

邮箱:archive@mail.ccnu.edu.cn

版权所有:教育部直属高校档案工作协会